现今网络时代,诈骗事件屡见不鲜,众多事件与搜索引擎企业密切相关。“李鬼”企业通过竞价手段攀升,搜索引擎的推广领域似乎成了法外之地,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。接下来,我们详细探讨这一问题。
搜索引擎乱象之痛
现在很多网络诈骗案都跟搜索引擎的助推有关。有些冒牌公司花点钱参与竞价,它们的公司信息就能在搜索结果中靠前展示。比如,有人想找正规的医疗服务,结果搜到的却是虚假的小诊所信息。而且,因为有偿推广并未被法律明确界定为广告,这就变成了法律监管的盲区,导致消费者频繁上当受骗,他们的权益遭受严重损害。
法律监管漏洞
现行的广告法规主要关注传统商业广告,对网络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涉及较少。因此,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管理,搜索引擎运营商得以钻空子。在司法审判中,关于竞价排名究竟是广告还是付费技术服务,存在不同的判决,这进一步加剧了监管的混乱。
竞价排名应属广告
韩必省等委员认为,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性质等同于广告。首先,这种排名模式依据效果收费,向商家收取费用,通过文字链接推广商品和服务,显然属于广告行为。其次,尽管用户搜索后才会出现结果,与被动接受的传统广告不同,但这一机制同样能让付费企业获得更靠前的位置,实现宣传和引流的目标。
完善立法迫在眉睫
委员们强调,所有从事网络广告业务的企业,如搜索引擎通过竞价排名等,都必须遵循广告相关法律法规,并接受广告监管。提案提出,应加强立法,将搜索引擎的有偿推广纳入广告法范畴。尽管现有广告法有所扩充,但并未对网络广告作出具体规定,这给广告发布和案件判定带来了诸多难题,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网络广告管理措施。
加强执法监管力度
提案主张在搜索结果中应清晰地区分自然搜索与广告推广。这好比电商平台上的商品展示,有正常展示与广告之分。这样做能让用户明确识别哪些是真正的搜索结果,哪些是付费推广的排名。否则,众多用户可能会受到误导。
加大处罚力度
提案最终强调,对于搜索平台上的虚假违法广告,必须予以严厉打击。对于虚假医疗药品广告,相关责任人还需承担连带责任。不仅广告费用要被罚款,还可以根据点击量等因素设定处罚标准。例如,若某虚假医药广告投入资金进行推广,除了对推广费用进行处罚,还需根据点击人数进行额外罚款,以此确保搜索引擎运营商不敢随意行事。
上网找资料时,大家是否遇到过被搜索广告误导的经历?大家觉得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解决搜索广告的混乱问题?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,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,让更多的人关注网络广告的问题。
发表回复